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

hub-Spoke效應

香港的鏡子 歐盟的鏡子
黃天麟2010/12/09
最近歐盟狀況連連,回顧十七年前的一九九三年,當馬斯垂克條約生效之時,我們所看到的、聽到的,是一片歡呼與讚美之聲。包括台灣之 學、媒,大家都認為歐盟之成立,有助於資源之整合,提升資本效能,加速整體歐盟之經濟成長。樂觀的情調,於一九九八年歐洲中央銀行成立時達到最高潮。一九 九九年,歐元也正式上路。
歐盟初期,我們的確看到西班牙、希臘、愛爾蘭等周邊相對落後國家,因獲得盟內發展國家資金之挹注,而享受到「早期 收穫」的風光。只是好景不常,伴隨於「經濟統合」的「軸心—邊陲」(或克魯曼教授所稱之hub-Spoke)效應,雖然緩慢,但仍然發酵。當然,軸心之形 成,絕非偶然。規模(土地、人口)、地理、人文及歷史等都將是能形成軸心的條件。人口最多、土地不小,地理適中的德國(註:德國人口約八千多萬人,是歐盟 人口最多的國家),就在自然的市場運作中,逐漸建立起其軸心的地位,軸心一形成,就產生吸納周邊的磁力,除非有外力(如政治力)之介入,此一軸心的磁力, 會隨交通之便捷化、科技之精進而日趨強大。
最近,歐盟官員也不得不坦承,「歐元區國家呈現雙軌發展,德國經濟成長強勁,負債累累的歐元區周 邊國家則面對成長停滯的困境」。據報,德國的耶誕假期民眾消費將較去年同期成長二.五%達七六九億歐元,但整體歐元區的消費是萎縮的,將較去年同期減少 二.五%(註:定有一批人會說,那是因為德國人勤勉、政府清廉、施政品質良好等,但筆者認為這些均非主因)。
弔詭的是,當歐洲周邊國家負債 沉重,整體歐元區失業率來到十二年高點的同時,歐洲企業獲利卻是大幅成長的,據統計,約握有七千億美元的現金蓄勢待發,顯然,「結合」的利益是集中在大企 業資本家身上。由此,我們應可了解到,他們會經常歌頌「經濟統合」、「資本自由化、全球化」的主要動機。
ECFA之簽訂,香港是一面鏡子,歐盟又是另一面鏡子,它再度告訴我們,大經濟體所釋出之「早期收穫」雖然甜蜜,但長期言,大經濟體經常是站在吸納的一方,大小越懸殊,文化語言越相融,交通往來越密切,其吸納之效應越大。
平 心而論,歐盟成員國間之大小並不懸殊,各自又有各自使用之語言,盟員間之「軸心—邊陲」效應應該不會很大,是最適合「經濟統合」之一群,但畢竟還是發生 了。歐盟尚且如此,面積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,面對龐大的極權國家中國,與之奢談經濟統合,若不是「自尋死路」,那又是什麼?
(作者曾任第一銀行總經理、董事長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